展开菜单

活着读后感300字左右

活着读书笔记200字

活着读书笔记
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,惟有此种痛苦,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。——尼采
福贵富贵,期许中应当是大福大贵,命运的终点却是与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,既丢了福,也少了贵。第一次接触《活着》冲着“葛大爷”去的,荧屏那倾情的经典塑造在让人折服“葛大爷”那演技的同时也被剧本深深的震撼。一本小说读下来,内心充斥着波澜、愤怒、绝望,可最后发现谁也没有错,而又平静安详。这一切,都是梦,一场醉不了又醒不过来梦魇。
小说的标题是《活着》,可是每一个情节,每一个动作,每一次言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死亡的气息。死亡历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,在海子的世界中,死亡是华美无上的精神升华。而余华先生将死亡与生活的琐碎相结合,与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与经历相结合,在历史的潮流中,谁也逃不过死神无时无刻的笼罩。如果说海子的死亡是一种高贵的精神追求,那么,余华先生在小说中塑造的死亡意象,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经历的。战乱、三反五反、文革、医疗事故、病故、意外事故,永远也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一个会先来。故事已经如此悲凉,可冥冥之中谁又能逃过命运的安排。夕阳下与老黄牛作伴的福贵,那为微微一笑之后云淡风轻的讲出这些故事,给了一个最好的答案,在极度的痛苦中,他的精神已经解放了。命运如刀,但是微笑依然会很迷人,这种微笑叫豁达,一篇以死亡为主旋律的故事因此而彰显了活着的意义与价值。
福贵的不幸是上天注定的,但是家珍他的坚忍却是自己的选择。年轻时候的福贵好逸恶劳,气死父亲败光家产,可家珍不离不弃;中年福贵被抓去当兵,柔弱的家珍独自抚养着孩子等待福贵的归来;当生活稍微的可以看到一丝希望了又是一次次的白发人送黑发人,在即将离去的那一刻,他一遍遍的对福贵说“这辈子也快过完了,你对我这么好,也心满意足,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,也算是报答你了,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”。原来,家珍的这一辈子他从来没有怨恨过,尽管那么艰辛,她从未抱怨与放弃,在她身上将我国传统女性那相夫教子、吃苦耐劳、忠贞不二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。她所要的幸福很简单,爱人与孩子在身边,生活每天都充满着希望,可是这一点权利也被上天剥夺了。她的命运原本有很多变化,但她选择了对爱的责任与坚守,活着因此而更加铿锵有力。
“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,也不是来自于进攻,而是忍受,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”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,都带着自己的使命,而在不断开拓未来的过程中,那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,那些我们曾经深爱的,那些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都有可能在前进的过程当中慢慢的丢失。活着最好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本身。当爱人离去的时候不作践自我,当梦想渐行渐远的时候不放弃努力,当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仍然保持微笑,这就是我们活着的责任。也许意外明天就会到来,但是今天的我们仍然得充满着希望。那些在我们生活中所出现的磨难,也许此时会感到很艰难,但是在生命漫长的历程当中,本身是微不足道的。活着,就要坚强;活着,就要勇敢;活着就要充满着无限的乐观。
今天有风有雨
妈妈为你晨钟中装上了一壶水
嚷嚷着种在地里的希望
爱的人永远在守护你和远方
明天没有意外
忧伤的窗口夏风自来
没必要向虎狼低头
没必要恐惧已知的结果
活着,点亮心中的火光

含泪活着读后感300字

刚刚看完张丽玲的记录片《含泪活着》。影片历时十余年,用影音记录下老丁在东京15年的责任与坚持、孤独与忍耐。
作为一名被大时代所耽误的下乡回城知青,1996年,时值35岁的丁尚彪举巨债,只身来到日本。他怀揣着对自己的梦想与要求来到日本,本计划上完语言学校后,继续读大学,并由此一路在日本发展下去。谁知命运到了日本依然跟他开残酷的玩笑,个人的选择在命运安排下显得脆弱,到日本后他们才发现语言学校设在非常偏僻的小乡村。为了生活,他对学校,也是对命运选择了再一次的逃亡,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满机会的东京,逃亡的副产品是他成了一名“黑户”,从此将许多机会堵死,包括回国与妻女相见。
老丁的人生目标由读大学转变为一心一意挣钱给女儿缴学费。在接下来的15年里,头发疏了、牙齿掉了,老丁一人拼了命地干着东京最底层的工作,将所有的钱寄回家,只为了女儿能到国外一流大学留学的愿望。这是他认为的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。这期间他与家人仅有二次会面,一次是与女儿的24小时,女儿懂事地对着镜头说她在父亲面前尽量表现得无所谓,因为怕自己伤心的表情使父亲更加难过。与妻子相聚的72小时发生在他到东京后的整整13个年头,当他拿出结婚用的红枕套时,真想不出这十几年间他是如何排解心中那份孤独与思念。
记录片的结局是在老丁离开上海后的15年。异乡漂泊奋斗15年后,他终于踏上回国的飞机。因为他已经完成把女儿培养成材的愿望,女儿在美国成为一名医生。飞机上老丁泪盈满面,这使我想到《北京人在纽约》中博士在聚会时失声痛哭的场景,那是个人奋斗成功后压抑许久的情绪的迸发,而老丁,则不单是个人坚持、年华老去,还有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。
当命运回过头来时,所有的选择都没有了对错,只留下种种可能,与一个个无法预设的结果。有人评论老丁“傻”,15年的孤独及家庭生活缺失,换来给女儿的学费。还好他的女儿争气,如果女儿成绩一般,无法留学成材,甚至因为缺失父母管教而过早辍学,拿着父亲血汗钱乱挥霍的话,那老丁这么做,还会有多少人感动?多少人支持?
这便是命运不确定性的魔力所在,可贵的是老丁的坚持,以及他对选择的坚持、对困苦生活的乐观、对家庭的责任,对爱的理解的深沉。

我的生活读后感300字

[《我的生活》读后感]无论是散文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,还是作者海伦·凯勒本人,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早已如雷贯耳,可我真正通读这篇文章与海伦的其他文字却还是最近的事情。起因是为了给儿子一个比较广泛的阅读环境,以弥补身我本人因出身贫寒而无从读得其他课外书的缺憾。经过咨询老师后,我给他选购了一些教育部指定的小学生课外书,有空的时候也会跟他一起读读,最近刚读完海伦·凯勒的《我的生活》(全译本),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了解了这位了不起的平凡人精彩而奇异的生活。读书的时候,往往被她细致入微、美轮美奂的描写所吸引,全然不记得她是一个身体"不自由"的人,事实上,只看文字真是看不出她有任何不自由的地方,更看不出那是一个几乎被上帝关闭所有窗户的心灵,就是这个伟大的心灵让上帝都不得不重新认识他的产品--人--到底能自我开发出多少潜能!
《我的生活》除了文字精彩,语言美妙之外。通过作者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好的世界,在这个世界里,有形形色色的人,但却都心底善良,没有深恨而只有大爱。
安妮·莎莉文老师的苦难,让人非常感动,这种感动超过了作者本人给人的心灵震撼。与作者相比安妮所处的环境更为恶劣和残酷,至少海伦还有这么一位伟大、无私的老师,有这么一盏明灯在无尽的黑暗中指引她前行。而莎莉文则不然,失却了父母的关爱,亲戚也无法为其提供起码的安全感,当看到海伦描写的这一切时,真让人窒息,有时不得不先合上书本,喘口气才能继续阅读。
莎莉文的经历,让人感受到了为陌生人构建的制度,远远超越了熟人社会中亲情所能给人的帮助与关爱。亲戚们也都泥菩萨过河--自身难保。这时,安妮可以依靠的只有救济院,这是一个成熟社会给人类建立的最后一道防线,这里可以提供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生活条件,保持了一个人的尊严,毕竟没有让人断绝活着的勇气和希望。

求一篇余华的《活着》读书笔记,点评加摘抄,共1500字。急求!

1980年10月,深圳、珠海、厦门,汕头同时被国务院批准设立经济特区。

小说《活着》读书笔记

主要内容: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。
对于福贵的命运悲惨 他的不幸遭遇的思考
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的生活观。
还可以从作者写作的手法,描写的角度(在描写富贵的人物形象是第一人称之类)以及一些看似轻描淡写但是感觉震撼的…… 背景: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,一直致力于创作实验性极强的作品,如《世事如烟》、《一九八六年》等。进入90年代后,他逐渐认识到“作家的使命……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”,“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,对善与恶一视同仁,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”。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《活着》。
《活着》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: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、土改运动,再到大炼钢铁运动,自然灾害时期……但小说有意淡化了社会背景,而更主要的是把它们当作孕育一个个苦难的生存环境,一个个磨练人、考验人的“炼炉”。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就挣扎在这样一个个“炼炉”中,他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,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,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。

:《活着》的读书笔记

首先是活着的力量,《活着》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,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。“活着,好好活着。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,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。在命运面前,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。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,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,只要活着,总有希望,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,或者好,或者差。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,我们活过,也曾经努力过。”这是我最喜欢的解释方法,我觉得这是最好的解释,而活着正是想要告诉我们活着,就有希望。...
-->